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探花[tànhuā]词语概念:“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中文名:探花
外文名:numberthreeinnationalcivilexaminations
拼音:tànhuā
注音:ㄊㄢˋㄏㄨㄚ
释义: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称谓
最早出现时间:唐朝
确立时间:北宋晚期
词语解释:1.看花。
唐:皮日休《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陆游《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陆采《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春英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3.宋朝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本于唐朝的探花使。
宋: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历史:“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
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
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
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
(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
“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
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专指第三人:“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
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
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
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
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
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
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指代普及全国:据宋人王明清撰《挥尘录》载:“李昌武宗谔之子昭遘,十八岁锁厅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岁登甲科。凡三世俱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处亦言及探花。
又见张家驹所撰“王明清《挥尘录》辨证标题之二,王明清事迹编年考略”载: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王明清)40岁,作《挥尘前录》成。
因《挥尘录》分前录后录,本引文出自前录。
故可以肯定:最迟在王明清40岁时即乾道二年(1166年),“探花”作为进士第三人的代称,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应用。
此时距黄氏家谱所载北宋徽宗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