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榜眼[bǎngyǎn]: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
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中文名:榜眼
外文名:thesecondplaceatpalaceexaminations
别称:殿试第二名
提出时间:唐朝
释义: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释义: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起源:“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
排在首位的叫“状元”。
自唐朝以来,这个称谓就已经存在了,虽然也有过“状头”、“榜首”等不同叫法,但是得以传承的还是“状元”。
而榜眼就不一样了,宋朝之前从未听说。
据记载:“宋:苏老泉(苏洵号老泉)曰:今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不十余年,未有不为两制者。是时,一甲无定额,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然未言一甲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就这个说法,张惟骧做案注:“《宋史》陈思让传,思让子钦祚,钦祚子若拙,太平兴国初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时号第二及第者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称三世。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孙。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称矣。丙寅孟秋惟骧又识。”
由此可知,北宋时宋仁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有“榜眼”的称号。
在历史上,宋代科举制度最引人兴趣的特征之一,是往往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代替比较枯燥无味的制度术语。
“榜眼”,就是这些科举文化语汇中的一个。
类似的还有很多:“贡院”指考生参加考试的厅堂,“乡贡”是指在贡院中选拔的举人。
其次,是在某些场合、环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试术语来强调成功的荣耀。
而“榜眼”就很有这种韵味。
类似的还有不少,殿试第一名有时称为“龙首”,有时称作“大魁”。
而对列出登第者姓名的叫作“榜”,有时也叫“桂籍”。
另外,在一些名词里也流露出科举考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形象地称呼科考试院为“棘闱”,强调了应试者的艰难。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
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
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
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相关史籍:宋:王禹偁《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