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端砚产地位于端溪旁的端岩,其实是一座石山。东边下面古时号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水,不管多干旱,泉水也从来不会枯竭。下岩的上面,是中岩,而中岩之上,自然是上岩。登上上岩,翻过山顶到背面,叫龙岩。
龙岩是唐代取砚石的地方,后来因为后岩的砚石要比龙岩要好,所以才弃龙岩不用。端溪至宋朝的时候,已经完全被水浸没,砚工取石材的时候,只能到水里去取,因此好的砚石也愈发难是。
端州在汉朝的时候,并不属于中国,一直到南粤王赵佗归顺之后,端溪的版图才并入中国。但端溪被发现是在唐武德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砚石。后来至五代、宋初的时候,开采力度加大,产量也开始猛增,品质自然也最好。
古时候的人,对砚石的采掘也是有规划的。先从下岩的北壁开始,然后再从南壁凿洞,因此,除了上、中、下岩之外,还有东、中、西洞之分。在唐宋时期,官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砚务官驻守在端溪,每年要求进贡砚台多少,一旦数额达到,则封洞,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盗采的。而取石的时候,也是一个坑取完之后,再另开新坑,所以有新坑旧坑之分。
到了元朝的时候,干脆全部关闭,不准任何人采伐,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才重新采伐,但过了几年,又封掉了。一直到宣德、成化、万历年间,也都是时开时封。
而到康熙的时候,才真正完全解除禁令,但最好的砚,还是乾隆时期吴淞岩、杨景素两个人所采为最。所以也有古称“吴公坑”、“杨公坑”之说。在此之后,一直到晚清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才又开始有好的砚石出产,因此也有“张坑”之说。
据说在端砚中注水,水不会挥发,而到了寒冬腊月,哪怕气温再低,其他的砚台常常会结冰,可是端砚却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于立飞把这方大西洞端石六吉砚小心翼翼的收到包里,他没打算要出手,下次回老家的时候,送给老头子,肯定会让他高兴万分。
再看那块墨,于立飞先掂量了下墨锭,又反复摩挲观察,敲打,轻嗅,感觉纯黑朗润,色泽纯黑,色感厚实。闻之,有一股自身的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
我国的墨迹,是周朝末年才开始有的。上古的时候,是用刀刻字,连笔都不用,根本就无墨之说。到夏、商、周时期,是用漆写书。一直周末,开始有了大篆,再用漆写书已经不可能,就用石墨磨成汁写字。到汉朝发明纸之后,用石墨写字也不合适了,当时的人以漆烟和松煤制成丸状,用的时候再磨到墨汁。所谓的松烟,就是松木燃烧之后,凝成的黑灰。那些丸子状的东西,应该就是最早的墨丸了。
三国时期,制墨技术开始变好,并且在墨丸里加胶,在《皇象论墨》中,已经有“多胶黝黑”的说法。而魏晋之时,墨块的制造技术更加精巧,社会上用墨的人也越来越多,石墨逐渐淘汰,最终无人使用。像魏朝的韦诞、晋朝的张金,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名家。
唐朝的时候,对墨的要求更高,这不但是社会上各种文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官府的要求。当时专门设立了作坊,从事造墨。正好这个时候,朝鲜进贡了一种松烟,极为适合。因为这种松烟,跟麋鹿胶一起和成。当时做官墨最有名的,叫祖敏,当时可以说是名闻天下,他制墨的秘诀就是在墨中加入鹿角煎熬成的膏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