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军和第六军中,来自战乱中闽地的山民和连州、郴州之间桂阳监的矿户子弟,被重新集结和武装成为相应的一支支别动队,带着便于跋涉山地的矮脚骡马和简易投射火器,展开相应的反制和肃清行动。
而主动请缨主持征讨的人选,则是出身江西洪州豫章的闵勖,以及他的副手邵州人邓处纳。理由也很简单,闵勖就是豫章本地被招抚的“江盗人家”出身,而邓处纳更是出身邵州当地的山棚分支。
因此于情于理,太平军都有必要收缩和巩固部分过于突出的战线和接敌面,先整顿和梳理好内部问题,才能重新形成合力再打出去;但是这两条战线也不是说收缩就能收缩的,同样需要追加的生力军作为接应力量和断后。
像是峡江道那边倒还好办一些,虽然战线拉的很长但是也有着长江水运的便利,只要在后勤保障下依照地势进行就地巩固和布防就好了;但是暂时无法继续干涉和参与剑南三川的局势演变了。
而金州到襄州都是一马平川南阳盆地的平原地带,输送和转运的距离上也要短得多;但是也更容易受到临近群山之隔的洋州境内威胁和侵攻。
因此后续追加的打击力量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所反复的打上几战,才能夺取和占据足够战略缓冲地带,作为长期相持和对峙下去的前提条件。
周淮安想了想,又把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文书拿出来端详起来。这是份特任前桂管经略使李攒的文书,这也算是个钓在驴前的胡萝卜,给那些俘虏后接受改造的旧朝将官们,一个日常继续配合下去的指望所在。
虽然没法指望能够像是后世新社会功德林一样,让人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但是好歹也能把这些旧体制的残余,给最大闲的废物利用起来,而减少一些潜在的维持成本。
像这位在安南就投降了太平军的桂管经略使李攒,作为多年征讨南蛮的边军宿将出身,他自身的手段和眼光、经验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当年一度堵的尚让为首义军在顿兵桂州城下而不得寸进。
如果不是大势所趋之下,聚拢在他麾下兵马因为无钱无粮缺少供给和补充最终哗变散去,只怕黄巢为首的义军还没有那么容易越岭北上。经此之后他的心气似乎也散了而举家避居到安南去。
最终又在安南事变当中沉浮起伏之后,最终为了保全家人亲族而投降了太平军。因此,如今替他虽然已经老迈了而格外眷顾家人,但是也是一个明显可以控制的弱点所在;
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编写兵书和毕生经验得失的回忆录,顺便偶尔给将官速成班的现役成员上课,专门讲述和介绍朝廷相关的军事体制,以及常见的战术手段和风格。
现在鉴于他一贯以来表现出配合学习和改造,极力靠拢和积极表现的姿态,可以给他更进一步的任用,正式获得一个教导和顾问性质的职位。
“大都督,太平学社首刊的稿样已经出来了。。”
剑眉星目形容英挺的书史吕岩,走了进来低声报道。
“哦。。”
周淮安略微惊讶下,罗隐刚开始主持工作就效率这么高,居然已经有所作品出来了。然后看了眼刊首的文章,赫然就是《太平清领要义》的开卷曰:
“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
而这《太平清领书》,又名《太平经》。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中国第一部道教经典,东汉时地位崇高,也是汉末太平道信奉的根本经书。
其中与之相关最有名的大事件,就是太平道首领张角兄弟,以此此中的符水和咒语治病术为依托,而于传道遍布天下天下,最终开启三国乱世的黄巾起义。因此,《太平经》也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而遭到历代禁绝。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尽管如此《太平经》还是得以流传下来,在东汉至唐代道家的发展过程中,与《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千二百官仪》一起,构成早期道家号称“三洞四辅”典著基础。
而这《太平清领书》,乃根据早期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无不为”统治术;而所谓“太平”,是指阴阳和顺,国富民安,社会公平无私。
因此,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提出了财产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
更强调治身为治国之本,精研治身之道,能除尽天地万物的灾厄,其次再修治国之道,除去灾祸而致太平。这种“身国并治”的观念,同样主张任用贤才,减轻刑罚,听取民意,反对剥削,多行救济等概念。
因此,经过罗隐的再度演绎和阐述之后,赫然就隐隐与如今《太平田亩纲要》《太平圣库制度》《太平政略》《清平纲要》《军操纲领》等等相应的政策;一一遥相呼应和映照起来,而显得历史渊源悠久绵长而逼格十足了。
故而周淮安一口气看下来,只觉得仿若是醍醐灌顶而恍然大悟一般的,简直变得不明觉厉而各种高大上起来啊。甚至那些不一致和有所偏差的地方,在这里也有了很好的解释。
毕竟距离成书已经有近千年的岁月了,足够让世事变迁得面目全非,而后人应时而异、与时俱进的进行更多增订和补全、修缮了。
相比高屋建瓴的刊首,随附其后的第二篇则是《劝世修学文》,在文字上就要直白通读的多了;基本上就是简明扼要的举例,民家百姓让年少子女出来做工/修学的各种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