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油价上涨的背后(1)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局面。
王牧笛:包括前不久在北京开的全球智库会,国家能源局张国宝局长,他说了一句话:“现在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已经远远不是供需关系了,而是一种‘热钱’的流动。”这个“热钱”怎么理解?
郎咸平:因为我们总把这个解释不了的现象都当作“热钱”,其实像你刚刚讲的这个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前几年也认为我们国内的通货膨胀、楼价上升也是因为国际“热钱”。当我们不了解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经常就会用“热钱”这两个字来解释这一切,在我听起来这本身就很可笑,什么叫“热钱”?这一切的推动一定有个力量,不可能是“热钱”随意乱窜。那么今天我们就谈一个本质的问题:到底推动力量是谁?我就点明了——就是华尔街,就这么简单,华尔街跟美国政府的联合操纵。
王牧笛:幕后操手。
郎咸平:对,每一次都有美国政府的身影,比如说油价从147美元开始往下跌的那天,美国政府干了什么事?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举行国会听证调查:(原油)为什么是147美元一桶。你觉得美国政府这次的做法和2003年8月份大豆的做法有什么差别?都是美国政府出面改变价格。如果2003年8月份美国政府不出面说减低库存,大豆不可能涨,我们企业不会倒闭70%。
这一次——2008年下半年——美国政府不说举行国会听证,油价也不可能从147美元跌到三十几块,所以你发现每一次价格大幅转折都看到好像有一只黑手在背后推动着——美国政府做出某种决策。这就是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所以说“热钱”这个简单的名词代表你根本不知道到底它的背后运作因素是什么,其实“热钱”就是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合谋的结果。
王牧笛:你说咱们这些用户平常只用油,还真不知道油后面这么多玄机啊。郎教授有一句话:“油价上涨算计的是中国,油价下跌算计的是俄罗斯。”这话怎么理解?
郎咸平:油价涨造成俄罗斯各大国有企业赚钱、政府富裕、老百姓富裕、全国感觉良好,然后就开始向金融炒家借钱做大做强,利率非常低,借钱之后用什么做抵押呢?股票。结果油价“哗”一下狂跌,俄罗斯企业还不起钱,抵押的股票差不多就是5000亿美金,那就不是股票的概念了,而是国家主权拱手让人。
王牧笛:我看普京当时好像拿了很多钱出来赎这些股份。
郎咸平:对,拿了好像4万亿卢布,差不多等于1000多亿美金来赎。
王牧笛:这也被算计了?也被这个华尔街和美国政府联合起来算计了?
郎咸平:对呀。
王牧笛:那中国呢?您说油价上涨是算计的中国。
郎咸平:我们很多企业什么心态呢?看到这个原材料成本上升就想到签订长期合同,或者是“走出去”。我们最近不是经常“走出去”收购一些矿产资源吗?2007年我们收购了8起,2008年油价最高点之前好像收购了20多起。你看油价一高我们就想“走出去”,然后油价狂跌下来就被一锅端。所以我们前一阵子——2008年9月份之前,“走出去”的努力大概亏损了800亿到1000亿美金,其中华尔街是怎么赚钱的?所有“走出去”的努力都是华尔街安排的,他们赚取手续费。国内油价“越轨”
中国调油价的方式很奇怪,没有充分反映国际市场的情况。
我们的问题是过多地投资在产能过剩的行业。
王牧笛:现在我们了解了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幕后操手。现在民众不理解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国际原油上涨,国内原油、成品油也跟着上涨,你说与国际接轨,可以,可是你现在接轨到了“越轨”的程度。现在有一个统计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竟然比美国高1.8元。这个大家想不到啊。
郎咸平:对。
石柏军:这个1.8可能还是有水分的。我们国家使用汽车还包括很多其他的费用:使用税,过路、过桥费之类的。但是美国那边,它的油价就是包括了所有的费用。
郎咸平:他们把各种税放在油里面,因此美国没有什么养路费。这东西很麻烦嘛,你想一年要花多少时间去搞这些养路费。
王牧笛:但是它燃油税也很低,美国好像燃油税一直不高。
郎咸平:对,它们是所有成本都在里面之后的一个价格。
王牧笛:那中国是个什么道理呢?咱们说接轨接轨,有时候接轨就是“见鬼”,你说去年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到147美元,中国油价跟着往上翻,这往上走可以,今天油价下跌了,现在已经跌到70美元以下了,咱们这油价追涨不追跌,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后它不跟着下跌。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郎咸平:其实你真的要想市场化的话,油价上涨你就跟着涨,有道理,为什么?抑制大家用车的冲动。我们这油价很奇怪,就以这次调整为例,它是以80美元为基准,就是80美元以下它跟你做调整,大概是22天的一个平均,22天平均是涨的话,它跟着调整,但是80美元以上我们就补贴,这种调油价的方式本身就很奇怪,没有反映到所谓的国际市场的情况,完全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调整。为什么是80美元,你凭什么说是80美元,你有没有想到当你该涨不涨的时候,你就增加了汽车的使用量,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所以当政府主导调油价定80美元为调整基准的时候,造成整个汽车行业的供需产生了重大的偏差,反而造成更多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