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九月十四,黎明前夕,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接到急报,中土齐王的大军“闻风而动”,迅速集结。
这在两人的预料当中,两军对峙之际,突厥人动了,中土人不可能视若无睹毫无反应,肯定也要做好战斗准备,以防不测,而接下来的局面就难以估测了,中土人是冷眼旁观,任由突厥人渡河而去,还是主动攻击,牢牢牵制住突厥大军?
对此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有一致判断,齐王不会发动攻击。因为蓄意挑起事端必然恶化南北关系,这不符合中土利益,也对齐王本人不利,所以这几天齐王都在妥协让步,目的就是以最小代价完成牵制任务。现在刀已经渡河两天多,距离平地松林近在咫尺,齐王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这种局面下就算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渡河追杀,也难以阻止刀的东进步伐,既然如此,齐王还有什么必要大打出手?
很快,斥候再报,中土大军出动了,气势汹汹而来。
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吃惊了,十分疑惑。这是中土人的疑兵之计,还是齐王得了失心疯,不顾后果,决心撕破脸,大打出手?抑或,这本身就是中土的入侵之计,就是南北大战的开始?
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立即否定了最后一个假设,如果中土要发动南北大战,首先时间就要选择在春天,其次要在代北和幽燕两地集结大量军队,绝无可能让齐王和刀这两股并不强大的力量在深秋季节发动一场短暂攻击,这不但会迅速摧毁双边关系,还给了大漠充足的备战时间,毫无正面意义,只有负面作用。
齐王也不会冲动到不顾后果的疯狂地步,毕竟现在不论是中土还是他本人,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维持南北和平乃是逆转危局的重要条件,这其中利弊得失一目了然。再退一步说,即便齐王得了失心疯失去控制,他的手下臣僚也会极力阻止,绝不允许他挑起南北大战,这不但关系到中土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
所以最终只剩下一个结果,这是中土人的疑兵之计,齐王还要继续牵制闪电河西岸的这支突厥大军,为此不惜摆出一副撕破脸要大打出手的攻击态势,以双方都无法承担的巨大代价来要挟和威胁突厥人,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留在闪电河西岸。
然而,这更加证明了阿史那思摩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中土要借刀杀人,要借助刀的力量攻占安州。此策一旦成功,中土大获其利,可以迅速逆转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被动局面,为此中土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甚至以齐王北上巡边来吸引和转移突厥人的注意力,让突厥人对形势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此策成功实施。
这也更加坚定了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立即渡河追杀,竭尽全力阻挠刀东进安州的决心。突厥人已失去先机,已无法阻止刀进入平地松林,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亡羊补牢,就是拖延刀东进速度并给刀以重创,让其失去攻打安州的能力,如此则此策必定功亏一篑。
天亮了,突厥人还在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渡河,而中土大军距离他们越来越近,并且根本没有停下的迹象,杀伐之气直冲云霄。
气氛越来越紧张,阿史那咄捺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果断命令负责在闪电河西岸牵制和阻御中土军队的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命令渡河军队立即停止渡河,以防遭到中土人的攻击损兵折将。
史蜀胡悉不以为然,认为阿史那咄捺太过谨慎,以他对齐王及其身边近侍的了解,绝无可能主动发动攻击,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他也不能把话说满说死以免落人口实,于是他乘机提议,自己先行渡河,带着援军火速追杀刀。
阿史那咄捺沉吟不语。现在齐王为了达到牵制之目的,已经撕下一切伪装,赤膊上阵了,这种局面下闪电河西岸必须留下一部分军队以阻止齐王渡河,也就是说大军要一分为二,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要各领一军,但史蜀胡悉居心叵测,不论是留在闪电河西岸,还是领军追杀刀,都有可能不计后果不计代价大打出手,反正死的都是阿史那咄捺的手下,损失的都是阿史那咄捺的实力,承担罪责最大的也是阿史那咄捺,史蜀胡悉何乐而不为?
中土大军呼啸而来,鼓号声惊天动地,战马奔腾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惊心动魄。
斥候再报,中土大军有备而来,有大量边镇马军隐藏在步军战阵内,之前一直没有发现,直到逼近对手了,才在两翼突然展开,暴露了形迹。如此一来之前对中土军队的实力评估完全是错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