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由于改同意为反对之后,司礼监的权力缩减了许多。
以往内廷和外朝相争时,以拖延或是拒绝批红为手段牵制外朝的方式,显然是失效了。
一直同都知监争夺主导宫内事务大权的司礼监,在宫内的权力斗争上居于下风了。
对于都知监压到自己头上,司礼监不少首领太监感到有些吃味,但是二十四衙门改制之后,旧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司礼监想要保住传统地位显然很困难了。
内廷权力的缩减,最直观的就是,崇祯面前的卷宗需要进行批示的已经不多了,大多数只是给皇帝了解下内阁的处置方式而已。
朱由检翻阅的非常快速,到了卷宗底部,才发觉是一叠文章。他稍稍扫视了几眼,原来是他要求翰林院及大明时报命题写的文章。
对于夫子所说的仁义,究竟能达到社会那个阶层。大多数人都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为由”,认为仁义只能施于百姓身上。
少部分人则更为极端的表示,君王及士大夫的仁义只能施于士大夫身上,连普通百姓都没有资格享受夫子的仁义。
十多篇文章中,认为官奴婢同样应该得到仁义的恩惠的,只有两篇。
一篇从夫子的仁心出发,认为夫子心中的仁义并无区别对待百姓和君王,因此仁义应当及于官奴婢身上。
一篇则是从官奴婢本质上也是人出发,认为百姓、士大夫、官奴婢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是就根本上来说,大家都是没有区别的人。因此仁义能施加于士大夫、百姓身上,就能施加于官奴婢身上。
前者是翰林院的孙之獬所写,他虽然论证了仁义能够及于官奴婢身上,但是还没有脱离这个时代的社会道德标准。
即仁义施加不施加,施加于谁身上,取决于上位者的一念之间,和承受者的身份无关。虽然这篇文章附和了崇祯的要求,但是却无法惊动大明这潭死水。
而后者是大明时报的主笔柳敬亭所写,看起来西山煤矿一行,带给了他很大的震动。
因此行文之中,一种悲愤的情绪扑面而来。和孙之獬引经据典,文辞华丽不同。柳敬亭的文章用的是市井俚语一般的白话文,基本没有什么典故,但是却富有感情,就像是他说书一样。
这篇文章才正是崇祯想要的文章,脱离了一切社会身份,只是单纯的讨论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主义的精髓。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这正是过去300年来,欧洲摆脱了愚昧的黑暗中世纪,跨入了近代社会的开始。
如果崇祯没有记错的话,这就是欧洲近代思想启蒙的开端,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旨。
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埋葬封建秩序的资本主义思潮开始逐渐成长了起来,构建近现代科学体系的理性思维方式开始在西方成为主流。
和欧洲建立在愚昧的神学基础上的封建秩序不同,构建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中国封建秩序,显得更为完善而不可摧毁。
虽然大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各商业城市,但是中国的文人并没有找到,打碎这座修建了2000多年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房子的有力武器。
王阳明试图改良儒学,提倡知行合一的心学,但是最后心学却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的伦理秩序。
至于其他人,祝允明行事“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徐渭则说:“自君四海、 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李贽则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这些明代文人的思想同文艺复兴的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为耀眼。
但是同愚笨而无知的罗马教廷相比,这些明代文人所遇到的敌人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和聪慧了。
王承恩小心的的观察着,崇祯看这些文章的表情。看完文章之后,朱由检想了许久才说道。
“这几篇说仁义只能给予士大夫的文章先发出去,一天发一篇,然后组织人员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批判。并欢迎各地的读者来信发表意见。
气氛培养起来之后,再把这几篇仁义能给予百姓的也发出去,让大家进行讨论。
接着是孙之獬这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