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来日朝会上,崇祯绝口不提兵部武库弊案,让朝会上的大小官员们都松了口气。
黄立极提出的增加中央档案馆的提议,也因为大多数官员明智的保持沉默,而顺利的通过了。
工部尚书吴淳夫、太常寺少卿杨镐在朝会上汇报道,辽东将士慰灵碑已经修建完成,现在需要皇帝确定公祭的时间。
“就放在3天后吧,令京营各营选派军士参加公祭,在京各勋贵的禁止令也在那天解除了吧。翰林院这几日替朕写一篇祭文上来吧。”朱由检简单的吩咐道。
接着他主动说道:“明年就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不可不重视。朕觉得会试时间还是早点决定为好,就定在3月15日,诸卿觉得如何? ”
大多数官员对崇祯决定的会试时间并不在意,只有一位礼部官员认为,应当让钦天监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不过显然大家都无视了这位官员的说法。
确定了明年恩科的时间之后,朱由检接着说道:“朕这些天查阅了,我皇明开国以来科举制度的一些资料,从太祖朝南北榜案之后,首开南北取士之先例。
到仁宗朝的时候,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最后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朕觉得这个按地区录取进士名额的方式不错,但还是分的太过粗略了一些。
而且大明现在每一科取士定额为300人,虽然有时会有所调整,但也是在300-400人以内。所以朕以为,各地取士应该再划分的细一些。”
作为负责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来宗道,第一个上前向崇祯询问道:“陛下这划分的更细一些,是什么意思呢?”
朱由检谨慎的说道:“按照惯例,南卷的范围是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是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加上北直隶的顺天、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
朕觉得这种拆分不是太粗就是太过繁琐,朕以为应该先按照士子的省籍区分,各省先分得10个进士名额,接下来再按照考分的高低分配剩下的进士名额。”
崇祯的话刚一说完,下面官员反对的声音就立刻响了起了,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反对的最为激烈。
福建出身的官员则保持着观望状态,他们发觉改成以省籍取士之后,似乎福建举子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按照南北卷取士的方式,他们也一样是10名上下的样子。
而其他地区出身的官员则非常支持崇祯的想法,特别是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四省出身的官员。
浙江、江西、南直隶三地出身的官员虽然人数众多,内阁施鳯来,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吏部尚书徐光启都是浙江、南直隶出身。
不过施鳯来向来圆滑,不会跟崇祯对着干,而徐光启是支持崇祯进行新政的,两人对此保持缄默。
因此高官中站出来反对的只有礼部尚书来宗道,兵部尚书王在晋,加礼部尚书头衔的中央官校校长的刘宗周。
而黄立极、郭允厚、薛贞、曹思诚等人的支持,在声势上显然压倒了反对调整科举分省的声音。
大理寺少卿潘士遴看到形势不妙,立刻提出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等地文风不盛,且南直隶人口远超其他各省,只给南直隶10个名额,未免太不公平了。
朱由检让王承恩拿来了大明地舆图,看了半天之后说道:“那就把徐州府划给山东,庐州、凤阳、安庆、滁州、和州、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州划出一省;淮安、扬州、苏州单独设一省;松江府单独设置一个巡抚,进士名额减半。”
崇祯分解南直隶的方式,等于让南直隶的进士名额一下翻了3.5倍,这已经和没改之前持平了。
徽州、宁国、太平、广德出身的官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