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再求夫人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晚春的阳光直射在魏城制药厂内林国强简陋的办公桌上,空气里无一丝风,除空压机房传来沉闷而单调的机器声外,整个厂区再无任何响声。输液车间门口,几名工人或立、或坐、或蹲在台阶上,望着空中的太阳发呆。从东河空手而归的林国强陷入了两难。一边是等着发工资的职工,领不到工资大伙无法生活;一边是等待开工建设的技改工程,没有资金无法顺利完成产品结构调整。他开始后悔当初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整整一个上午,脑海中进行着强烈的思想斗争:进——筹措资金困难,已是山穷水尽;退——回家帮妻子搞个体,似乎柳暗花明。从个人角度出发,“退”决对是一手妙招,可是魏城制药厂就意味着改革的失败,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几百号员工的失业。林国强还真下不了决心。
个人筹资不行,林国强只好寄希望于银行。他抓起话筒给财务科打电话:“路瑶,银行贷款跑得怎样了?”
魏城制药厂财务科长路瑶,本地人氏,在财务工作岗位上打拼了二十多年,练就了一身口齿伶俐,能说会道的本事。企业班子调整后,她受命与银行沟通关系,跑技改贷款。接到厂长的电话,路瑶面露难色:“林厂长,我们正在办,可难度太大了,好话说尽,银行方面就是不松口,认为我们不具备贷款条件。”
林国强心里明白,资产评估报告就摆在面前,各种设备、厂房再加上堆放在库房内无人问津的产品,整个魏城制药厂全部资产不足千万,而其债务却高达三千多万。这样的企业家底,任何一家银行都不敢轻易放贷。林国强几乎陷入了绝望,握着话筒的手开始颤抖,下一步怎么走,刚刚看到了希望的魏城制药厂再次面临停产危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魏城,在经历了太行山断裂的分家后,仅有的老牛拉破车的工业格局中只剩下了破车在改革的风雨中缓步前进。东山西水,群山环抱,四季分明的独特地域致使小富即安的思想在此根深蒂固,曾经孕育过威震大江南北“魏商”的辉煌历史和为革命做出过牺牲的自豪感左右着人们的头脑。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的概念只停留在魏城人的嘴边、耳旁和电视机的屏幕上。人们思维模式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林国强走中药精制之路的想法在当时的魏城市属于想吃螃蟹,属于奇思妙想,是没谱的事。别说妻子不敢帮忙,银行不肯放贷,就连同行业中生产大凤丸的微子县中药厂、以特产党参精为主的精卫制药厂都不敢想象。曾名噪全国,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双筒洗衣机的魏城洗衣机厂,与哈瓦洛齐名的魏城轴承厂业已成为历史,一个既无产品,又无市场的魏城制药又能有什么作为。
在魏城人因循守旧,等待观望的时候,林国强继续着他的追求。他带着路瑶挨家走访魏城的大小银行,重复讲述他的经营计划。当田野里的麦苗抽穗的季节,林国强接到了市工行薛行长的电话:“林厂长吗?省行认定你们的技改项目是可行的,同意贷款申请......”
“真的!谢谢薛行长,谢谢银行的支持。”话尚未听完,林国强就兴奋地从椅子上窜起,直奔财务科:“路瑶,快,快快,去市工行。”
林国强的车飞奔在208国道,路瑶坐在车后座上昏昏欲睡。虽然市工行同意贷款,但资不抵债的魏城制药必须寻求具备一定资质的资金运作良好的第三方作担保才能拿到贷款。她跑遍全城屈指可数的几家尚在运转的企业。除一堆真假难辨的称赞林国强改革想法之美言外,实质性的担保问题,对方不是婉言拒绝,就是闭门不见。所有企业都在观望着林国强的棋局,同病相怜者希望林国强能为他们淌出一条捷径,隔岸观火者想知道林国强如何为病入膏肓的魏城制药收场,路瑶已经黔驴技穷了。
万般无奈的林国强硬着头皮再去找妻子,亲不亲一家人,苏萍总不能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