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开心地对着沈家小姐(仙仪)催促道——
“仙仪,那你快点带我去吧...”
……
……
……
不一会儿,冼家三少爷(祁祖)便跟随着沈家小姐(仙仪)走过前面两条街,再转进去的巷子里,来到了南锣鼓巷。
……
……
……
旁白: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
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属于北京城里的四合院街道。
……
……
……
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
……
……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
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
……
……
……
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
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
……
……
……
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
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
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
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
……
……
……
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
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第八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