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建水街巷齐整,古建民居星罗棋布,巨大孔庙内歇山顶、雕龙柱,历朝扩建就达50次。世居富户,三进大院不在少数,曾经首富的朱家花园,纵三横四两万多米大宅,厅堂房舍就二百余间。历史舞台上,起高楼、宴宾客,一砖一榫,全凭匠人世代传承。
初秋太阳晒,巷子里拉着黑色天棚,阴凉下男人们聚在一起抽烟、逗鸟、赌牌局。李叔在家吃了饭,往客栈溜达,一路打着招呼,也不停留。只到一处五百年黄帝庙,总要进去帮帮眼,负责修葺的晚辈是他介绍的。
客栈里能叫盒子菜,这种老规矩在清末民初的京师最常见。就是店家帮住客去大馆叫外卖,一味味出品精致,码在漆盒中,送到客栈。店主特意腾地方,设席布台,再添几个敬菜,让客人足不出户开夜宴。
客栈不远处,就有建水最好的炊锅店。建水炊锅,介于京城涮锅与江浙暖锅之间,是典型跟随汉文明移植入滇的味道。铜锅炭火烧旺,里面码着豆腐、火腿、土鸡、藕丸、黄菜……刀功齐整,热腾腾飘着浓香。
穿行在古城小巷,三五步就能看到井。不像苏州、杭州城里大都封置废弃的老井,建水的井依旧眉目鲜活。清晨只要天儿好,总能看到三两主妇在井边浣衣、洗菜,小小塑料桶倒扣着扔进井里,几下拎上来就是一汪碧水。
井多,用途分得也细致,浣衣井偏咸,泡茶甜井最少。众井之首,是城西门西正街旁的溥博泉,井口巨大,四周墙壁与地面贴满石板,在岁月冲刷下,斑驳与光洁并存,缝隙内老青苔也不见新绿,阳光下薄薄一层碧色,映得池水沁人。
隔墙就是西门豆腐店,满屋女工各自守着一大盆井水点嫩豆腐,飞快以纱布裹紧,小小一方,风干发酵三五日,金黄松软,肥嫩浓香。谁也数不清建水城中一日要吃掉多少块西门豆腐。吃法就一个,烤。
烤豆腐从不上席,但也并非普通游商,多是一米见方的烤盘,摆在大馆天井里,下面虚火烘着,上面堆满金灿灿的豆腐,专人看守。食客们午后饭前,凑到摊边,缩在塑料小凳上。
在庄臣眼里,烤豆腐绝对是眼观六路的细致活儿,黑色铁条烤得发亮,摊主关照着每个角落,嫩黄豆腐慢慢烤得鼓胀鹅黄。这边老客也不用筷子,指尖轻压豆腐,手感弹软,不顾烫直接捏起来,蘸了料汁,牙齿撕开,一股热气裹豆香,连吃几十个停不住。
那边摊主不动声色,以苞谷粒计数,丝毫不差。日子久了,主客闲话家常,小城中的市井烟火,皆化作食欲,吞落肚去。
建水水丰,自然桥多,有小贩在桥西卖米线,有屠户在桥东开肉市,贩夫走卒为了省钱又想吃饱,学了蒙人涮肉锅子的模样。
从肉市买脊肉,同小贩买米线,进小馆片成薄片,再几文买一大碗滚烫肉汤,将薄肉片烫熟,拌进葱花、芫姜、韭菜、辣椒,又下小碗米线,热热一大碗吃得通透。便宜又可口,渐渐就传开,人过桥,米线也过桥,变成过桥米线。
虽然源自这里,但各地已有一套矜贵流程,但不管旁人怎么传怎么改,正宗过桥米线其实从未走出过建水,只因其中有一味素码,草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