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对于80、90年代的香江乐坛,成名后的黄佳驹在香江乐坛火起来之后,就带着自己的乐队去RB发展了。好多粉丝都不能接受,这个时候的黄佳驹说了一句话,那就是“香江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其实知道香江乐坛的发展之后,你会知道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当时的香江乐坛是非常混乱的,可以说是一团乱麻。香港乐坛的原创能力根本跟不上香江乐坛的发展能力,这样一来,就导致当时的好多歌手都选择了翻唱RB歌手的歌曲。
歌神张雪友演唱的歌曲中,其中有三十四首都是翻唱的RB歌手的歌曲,天后邓莉君翻唱了有一百首左右。既然歌神跟天后都是这样了,那么其他人的翻唱歌曲数就可想而知了。在80、90年代的香江流行歌曲中,翻唱自RB歌手的作品,如谷村新司、都仓俊一、因幡晃、五轮真弓、中岛美雪、布施明、喜多郎等,占比的确很高,所以前世就有了RB养活了整个香江的说法。对于这种说法林孝言觉得对,却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觉得不能根据这一现象,就断定香江人就真的不会作曲了?
粤语流行歌曲,兴起于70年代。彼时,许观杰、林梓祥、徐晓凤、罗雯等歌手齐头并进,使得本来被人瞧不起的粤语歌曲,成为香江流行文化的主流之一。到了80年代,香江歌坛又进入火热的偶像时代,“陈张争霸”、“谭张争霸”等现象级事件,将香江的流行音乐行业推向顶峰。90年代,接班谭勇麟与张国蓉的“四大天王”,延续了港乐在华语地区的统治力。而“中岛美雪、玉置浩二养等活整个香江乐坛”的说法,更是让昔日的美丽烟花也蒙上了灰。
1974到1983年的香江乐坛,已度过了没站稳脚跟、没看清路线的懵懂期,进入到稳健的发展期。只是这一时期创作人收益不高,普遍把写歌当成兼职,因此整个行业严重缺乏人才。
1977年,香江“作曲家及写词家协会”成立,会员只有二十多人,就这,还包括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大阵容。由于自己的唱片产业发展远未成熟,所以需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运营方式。60年代末,通过改编RB歌曲获得成功的湾湾歌坛,成为香江音乐人的效仿对象。
因此,在70年代中后期,香江乐坛兴起一股“R曲粤词”的潮流,也就是购买RB歌曲的版权来进行作词,再创作,让歌手演唱。与英美法歌曲相比,RB歌多用六音音阶,符合东方审美。而RB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音乐市场,更是给港乐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的地方。与不同文化发生交融、彼此借鉴,是文化行业要向前走的需要,而且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环境里,也是必然会发生的正常现象。
而且,在这种借鉴、交融里,港乐这个“徒弟”,也显露出了很多青出于蓝的闪光点。粤语天然的音乐性优势,比如具备9个音调、发音有铿锵感等特点,让粤语歌曲更耐听、节奏更具感染力。很多R曲配上朗朗上口粤语歌词后,迅速走红,一部分歌曲的影响力甚至大于原唱。
如邓莉君《漫步人生路》翻唱自中岛美雪《ひとり上手》;谭勇麟《雨夜的浪漫》翻唱自布施明《fantasy》;国张国蓉《风继续吹》翻唱自山口百恵《さよならの向こう侧》;张雪友《遥远的她》翻唱自谷村新司《浪漫鉄道-蹉跌篇》;梅艳方《夕阳之歌》与陈陈惠娴《千千阕歌》,均翻唱自近籐真彦《夕焼けの歌》。在这样的模式下,唱片销量增多,行业的发展也渐趋稳定,创作人工资开始提高,版权收入增多,便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
前世,当人们站在成熟音乐生产模式的制高点上,批判过去的香江乐坛无人,可以说是太过苛责,有一种过河拆桥之感。对当初香江音乐的创作、运营模式表示抵触,更是有种眼高手低的拎不清。这或许是对曾经辉煌过,如今已凋零的港乐,产生心理落差后的不良反应。
三十年间,无数巨星闪耀光芒,可谓是百花齐放,一片繁荣。但盛景之下,也逃不过好莱坞评价香江影坛时用到的那八个字:尽皆过火,皆是癫狂。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香江影坛还是香江乐坛,似乎都像大火燃烧过后,只余下灰烬,毫无生机。
人们被蒙蔽的双眼,只顾着盯着那些针对翻唱的骂战,却忽视了,香江乐坛里那些坚持创作的音乐人。被忽视的,有顾佳辉、黄占、梨小田、雷松德、麦振红、蔡果权、林敏仪、刘一达、鲍必达、陈勋其、夏韶声、陈辉阳、等等作曲大家;被忽视的,还有一众实力派歌手,如许观杰、林梓祥、泰迪罗宾、欧瑞强、张国蓉、蔡风华、卢观廷、陈佰强、周起生等等,他们都有投入创作。
他们的创作,让港乐绽放出绚烂光彩,他们对华国文化魅力的诠释,更是足以打脸“港乐灭自己威风”这种自以为掌握真相,实际上不过是半吊子的论调。那些为我们带去无数童年记忆的武侠经典主题曲、配乐,如《沧海一声笑》、《铁血丹心》、《世间始终你好》、《倩女幽魂》、《一生所爱》等,它们或高昂,或深情,或迷幻,唱尽侠义江湖,写尽儿女情长,为几代人编织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江湖梦,这是华国独有的武侠文化结出的硕果。
此外,还有很多粤曲更是揉入了戏曲唱法,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