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按着专家指导,全部种上已经到了4月10号。前前后后的种子钱、化肥钱、薄膜钱、还有请亲戚朋友的人工饭钱以及招待专家的费用,还有乡亲每人都给了100元钱,共计花费2.5万。这在山里是很大的一笔开销了,后续的2-3年还得施肥除草等费用算上还得3万左右。
好消息接踵而至,因为郎郭和陇南省里和地区的农业专家有了直接联系,专家们也想着把绿化树苗作为新的产业。而且因为陇NS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极有可能发展为突破点,山里的老百姓都有跟着可能受益的。
专家们都很热心,帮着介绍绿化公司和销售等等。而且这些省内外的公司也愿意直接签了购买意向。可以说,绿化树苗刚刚育苗,销售根本不用发愁的,甚至是多家求购的大好局面。
郎家的树苗产业,真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啊。
通过电话练习,郎郭家和姬洪军家商量具体的合作事宜,就按投资比例计算。但是小舅没有多少的现金,妈妈又不能全年都待在陇南。还要请姥爷、姥姥照看,主要是妗子长时间照顾才行。
妈妈和舅舅都不是吃独食的性子,姐弟协商,按照协议签字画押:共投资6万整,两家出资比例是4:2。妈妈借给小舅1万,小舅自己再陆续出1万,妈妈出资4万,最后占股也按这比例计算,包括现在的开垦的20亩荒地在内,严明双方的责任和投资。
郎郭几个月的辛苦总是有收获的,算是见多识广啦。他严明:亲姐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以免姐弟出现矛盾。妗子也比较同意,主要因为他们家确没有闲钱啊。
山里的东西和物产很丰富,但是因为地理和交通闭塞,又不能规模化的运输,很难换成实实在在的现金。部分出产要么自己吃,要么养猪吃,但大半部分都坏掉了。
比如像土豆,亩产高大上万斤!山民千方百计想办法也吃不完,家家户户都养着6头以上的大黑猪,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毁坏或者瞎啦。每年不知道糟蹋多少,而这些在城市和东部平原都是上好的东西啊。
提起土豆,人们总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不过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它却是“十全十美的食物”。德国人对土豆有种特殊的感情,每次遇到危机,土豆总能帮德国人解决各种困难。
位于慕尼黑的土豆博物馆是德国三家土豆博物馆之一。这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种土豆。除了通常的土黄色土豆外,还有紫色、黑色、红色等颜色的土豆。土豆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圆的、松果形、月亮形、长条形等等。
博物馆还用油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向人们讲述土豆的历史和各种土豆美食。据说,土豆初到欧洲时,并不受欢迎,因为人们说它是那些不开化的、被征服的民族的食物,会招致麻风病,因为高贵的欧洲人从来不吃块茎。
德国人改变对土豆的态度,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有关。18世纪中叶,瘟疫和自然灾害侵袭德国,导致农业颗粒无收,饿死的人很多。
危难中,弗里德里希大帝想起好种易活的土豆。他先给土豆以王室的声望,让王室女成员都戴上了土豆花。接着,他又让士兵种植了一大片土豆,土豆长出来后就派最精锐的部队去看守,晚上再把军队撤回。
结果,好奇的农民纷纷夜里到地里去偷土豆。就这样土豆的种植得到了普及。直到现在,在德国波茨坦无忧宫里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墓前,总是摆放着土豆。
“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德国有10多次通过举国种植土豆,吃土豆,闯过了自然灾害、战后衰退、经济危机等。”慕尼黑土豆博物馆专家埃德哈德公开演说,像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军队在战争中靠吃土豆坚持到最后胜利。之后,吃土豆成为德国军队打胜仗的“秘密武器”。
对于德国人来说,土豆更是危机中的“救命稻草”。史料记载,从1929年开始,德国遭遇了经济危机,当时,她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失业,很多人家只能买得起土豆。他们既把它当菜,又把它作为主食,是土豆帮他们躲过了经济危机。人们为此称它为“第二面包”。
同时,德国天气阴冷,农作物不好生长,历史上闹了好多次饥荒,但土豆的“发现”,让德国人找到了破解方法。每一次,就是靠一日三个土豆,德国人一次次取得了最后胜利。
德国超市里各种土豆食品应有尽有:土豆粉,土豆条,土豆丸子,土豆烧酒,土豆蛋糕……德国人吃土豆无论是数量还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日三餐至少两餐吃土豆。
德国还涌现出不少土豆新事物:土豆旅馆,提供与土豆有关的旅游服务;土豆纪念碑,所有为土豆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都被刻在碑上;土豆图书馆,从土豆的历史、趣闻到土豆的学术研究的书籍都能找到。在下萨克森州,青年男女热恋时,会送给对方一个土豆,因为对当地人来说:“爱情和土豆一样宝贵”。
德国人喜爱土豆,除了它的营养价值外,土豆还包含着“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等“土豆精神”,正像德意志民族一样。难怪,欧洲邻国干脆管德国叫“土豆国”。
做一颗有故事的土豆,种一片纯生态的绿色有机土豆……
在陇南的山里,都是半林半牧的山地,高山土豆就生长在海拔2800米到3200米的林带旁。姥爷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说:“高山土豆的生长期为2月到9月,生长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再加上本地特有的土质,所以土豆的口感好,韧性也好。”
最好的还是老品种,姥爷也说不出来具体叫什么品种,但就是他从小到大一直看到的那种。“陇南人吃土豆,真是变着法地吃,吃出了太多的花样。”姥爷挨个说了一遍:蒸土豆、烧土豆、炒土豆、打土豆……做包子、做土豆饼、做洋芋擦擦、做丸子……
土豆都快成了陇南人的主食,哪一顿都少不了。
而此时,陇南太偏僻,物产丰富却换不来钱,改革开放还没有照射到山里。山民们一边等待国家的好政策,一边开始自己的闯出去,男人去打工挣钱卖苦力,女人却一波波的随着潮流远嫁中原和东部沿海……
转眼间又是20天,这次探亲之旅可是辛苦妈妈和姑姥姥,他们一直待到树种子正常发芽,而且到出芽整齐了,她们才敢下决心买票回家。期间,她们按照专家的指导初步完成育种。
每步都严格按专家的要求做!生怕一步不对就全失败了!看着整整齐齐的嫩黄色的小嫩芽,整个郎家才舒了口气,尤其是姥爷也跟胆颤心惊的,老人家总嘀咕:“投资有点大了,风险也大了,胆子也太大了!”
现在,终于有了点希望和看的见回报!